全国服务热线:
400-886-0537
400-886-0537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打造低碳生活新时尚

打造低碳生活新时尚

标签: 低碳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强调,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

实行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平均覆盖率达到82.5%,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53万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较大提升。

从不理解到形成习惯

志愿者就像蒲公英种子,把垃圾分类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安丘居委会党总支书记雷国兴是2018年参与垃圾分类的志愿者。刚开始,街道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只有几十人,而如今,这支队伍仅注册人数就已经达到了2105人,队员涉及各行各业,其中有小朋友,还有外国人。

雷国兴说,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少一环都不行,它需要居民、物业工作人员、业委会、居委会多方配合,而志愿者的作用,就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辐射感召更多的居民加入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

多年的社区和垃圾分类志愿者工作,让雷国兴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垃圾分类推进的不易。“过去,我们小区是每栋楼都设置有楼层桶,居民扔垃圾只需一个袋子投入楼层桶,之后由物业把垃圾统一收走,基本上是没有分类的。”雷国兴介绍,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之后,小区撤除了所有的楼层桶,改为设置统一的定点垃圾回收处,居民不仅需要对垃圾进行分类,而且各类垃圾的投放时间也有要求,也就是所谓的“定时定点投放”。

万事开头难。当时,居民们对垃圾分类的概念和习惯都没有形成,很多居民对这项工作也不理解、不支持。所以志愿者们不得不站在垃圾桶旁边值守,一方面是查看居民有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另一方面也是为居民讲解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为了让大家更快速地学会垃圾分类,志愿者们想了很多方案,比如在社区内开展一些垃圾分类游戏,设置奖品,激励大家通过游戏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当然,更多的是志愿者们通过自身的行动带动身边的人做好垃圾分类。有段时间,一个党员志愿者的脚受伤了,行动不便,没有办法在固定时间下楼去丢湿垃圾。为了不给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增加工作负担,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把湿垃圾先放在家里的闲置冰箱里,之后,他每个月都会找一天,在小区收取湿垃圾的时间点拄着拐杖下楼,把湿垃圾统一扔掉。这个行为,在小区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我觉得我们这些志愿者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不断在社区生根发芽,把垃圾分类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雷国兴说,除了前期值守,志愿者还时常去学校、单位进行垃圾分类宣传,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结果却是甜的。随着楼道环境越来越好,小区环境越来越好,大家也对垃圾分类越来越认可。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变化,每个人都能直观感受到。现在,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小区居民的生活习惯。

前期的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成效后,如今,垃圾分类开始向更智能、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方向迈进。在嘉兴路街道,不少社区规划了智能的垃圾箱房,一些小区的可回收物还做到了“五精分”,也就是垃圾分类更加精细化。

“垃圾分类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工作,我们实施垃圾分类这项工作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期间,我们不断回应大家的需求、大家的关切,不断改善自己的问题。”雷国兴以自己负责的社区举例,“我们社区是一个高流转率的社区,40%是流动人口,比如租户或者外国友人。这也给我们的垃圾分类带来一些困难,因为有的新加入社区的居民对社区的垃圾分类要求不了解,也没有这个习惯。同时,由于职业多样化,部分居民的上下班时间不固定,很容易错过小区固定投放垃圾的时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方面在社区推行了一项‘迎新工程’,新入住小区的居民都会收到一份入住指南,里面就介绍了小区的垃圾分类要求、垃圾回收时间和地点。另一方面,适当延长小区的垃圾投放时间,更加方便大家的生活。”

自动传输加智慧管理

智能化技术让垃圾分类更便捷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让居民更简单、更便捷地实现垃圾的分类和投放一直是各地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浙江省嘉善县不断创新,因地制宜探索推出多种新型垃圾分类模式,进一步提升当地垃圾分类工作的效率。

简洁明净的“时尚”外观、简要清晰的四类垃圾分类投放口、简单易操作的扫码即投数智识别端口……在浙江省嘉善县魏塘街道嘉辰一期小区内的垃圾分类驿站,线下智能分类投放与线上移动互联网运营、后台大数据平台管理等功能融为一体,打造出一种新型智能垃圾分类模式。有了它,小区居民只要在驿站内相应的垃圾分类投放口扫码,并将垃圾放置在料斗上后,自动传输带就会将料斗里的垃圾传送到相应的空桶,所有桶全部投放满后,自动感应器就会发出满溢报警,此时再由人工一次性换桶。“通过简化分类操作、强化源头追溯,以源头的‘方便分、分得好’来充分保障垃圾分类投放的自主化、自觉化。”魏塘街道垃圾分类办工作人员介绍道。

不仅是嘉辰小区,在嘉善县,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融合实现城镇居民垃圾投放有源可溯,并通过AI智能技术手段实施垃圾分类投放、回收、转运的居民小区越来越多,这种智能化的垃圾分类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小区居民的欢迎。

“你好!请手动打开桶口,将垃圾分类入桶。”在嘉善县大云镇润江花园小区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站,垃圾分类督导机器人“小纳”是居民们投放垃圾的好帮手。“小纳”储存着海量垃圾分类知识,具备分类投放质量、错投混投及“落地包”违规行为的识别能力,并可以通过语音及时劝阻投放者整改。

地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腹地的嘉善西塘古镇,景区商铺“一店一码”垃圾分类管理模式,正成为周边区域“复制粘贴”的新样本。

“你们家做得挺好的,希望再接再厉。”日前,西塘镇朝南埭社区的工作人员联合第三方垃圾分类劝导员对沿街商铺进行垃圾分类巡查,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去年9月起,西塘镇将景区内的朝南埭街作为试点,开始推行“一店一码”垃圾分类活动,在沿街商铺张贴店铺垃圾分类管理码。在这条街上经营数年的商户老李和这条街上其他100多家商铺的经营者都收到了一个专属于自家的垃圾分类二维码。商户通过微信扫一扫,就可以了解垃圾分类投放相关指南等。垃圾分类劝导员则每月定期上门扫码巡检,对店内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评分。

通过垃圾分类智慧管理平台,劝导员可以将检查情况及时反馈,社区工作人员可随时查看各商铺垃圾分类工作情况,如发现有分类准确率未达标的,将上门宣传劝导。而像垃圾分类做得较规范的老李家,每次最高可获得20积分,每月可以凭店内二维码,到西塘镇域范围内的任意垃圾分类兑换超市、垃圾分类智能兑换机兑换日用品。

同时,朝南埭社区每月结合该平台数据和垃圾分类实际情况,评选出10%的商铺为“垃圾分类示范经营户”,并将其列入年度示范经营户候选名单,以此激励更多商家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层层细分实现循环再生

让废弃物重新发光发热

垃圾处理中心,是垃圾处理的最末端设施。垃圾到达这里之后,还会经过更精细的分拣,根据垃圾的不同种类、不同特性,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回收利用。

提起“垃圾处理”,许多人的第一印象还停留在臭气熏天、污染严重这一类词上。但事实上,随着新的技术和理念的不断发展,垃圾处理中心不仅干净整洁,而且充满科技含量。

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的厦门市垃圾分类处理厂是国内第一座采用高温干法水平推流式厌氧发酵技术的厨余垃圾分类处理厂,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500吨。经过前端居民分类投放的垃圾来到这里,还会通过人工预分拣平台进行第二轮分拣,之后再经过机器设备的一级滚筒筛分、磁选、二级滚筒筛分、近红外光选机、弹道筛分机等系列工序的层层细分,最终垃圾中的有机物被提取出来,通过厌氧发酵和堆肥产生沼气和堆肥产品。沼气用于发电,每日可发电2000度,发电余热产生的热水可以进行循环利用,让废弃物重新发光发热。

近年来,随着厦门市垃圾分类工作步入3.0时代,“减量化”和“资源化”已成为该市垃圾分类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减量化”方面,2020年,厦门市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市场监管等行业主管部门按“行业管理”原则,通过禁塑限塑、行业包装绿色化、星级饭店不主动提供且不在客房内摆放“六小件”一次性用品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比如,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农贸市场等地往往是塑料袋等垃圾产生的大户,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农贸市场、商超等地开展水产品称重专项整治工作,对使用不合格塑料购物袋、过度包装等行为进行全面整治。仅螃蟹捆扎绳一项,全市每日垃圾减量就达到1.65吨左右,一年减量可达500多吨。

在“资源化”方面,目前,厦门市已建成投用日处理能力5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厂、日处理能力50吨的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

2022年12月底,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居民投放的低值可回收物经环卫运输单位收集,运送至分拣中心,经过破袋、筛分处理,实现自动化分拣。分拣后的物料进入下游再生处理中心,生产出环卫垃圾桶、仿真绿植、购物袋、环保再生纸等再生制品,实现可再生利用,变废为宝。

不仅仅是厦门,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成为时尚。在全国固废处置示范中心——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内,每年,上百万吨的垃圾来到这里,经过无害化处理,最终变成无污染的物质和能量,实现内外部循环。在甘肃省兰州兴盛源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一年可拆解处理各类废旧电器6万吨、废电线电缆5万吨、各类报废机动车1.2万余台,回收、加工处理废金属35万吨,生产过程不排渣、不排气、不排废水。废纸、废金属、废泡沫、废旧电池等废旧物品在这里通过精细分拣和深加工,变成新的产品,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提升了城市资源的利用率。


上一篇:加快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下一篇:高温来袭用电走高 能源保供聚力攻坚